+86-10-57811814

宇如聪解读高校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如何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如何谋划局校合作发展?4月20日,在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暨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围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如何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如何谋划局校合作发展?4月20日,在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暨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围绕上述问题作专题报告,就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气象教育 历久弥新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须先行。气象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气象教育的支撑。“全面了解我国高等院校的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宇如聪表示。

  在20世纪20年代,竺可桢、涂长望、李宪之、赵九章等气象专家通过开办培训班、开设气象类课程、编写气象教材等方式开启了我国近代气象学的研究和教育篇章。到40年代末,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形成了我国近代大气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出了程纯枢、郭晓岚、叶笃正、谢义炳、陶诗言、黄士松、高由禧和顾震潮等一大批杰出的气象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一批气象类高等院校得以建立。“建国后,这一段时期堪称我国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宇如聪说,“老一辈的气象学家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在气象观测、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和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气象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多年的积淀,气象人才培养底蕴深厚,气象学科建设随着国务院学位办学科目录的调整,已经由气象领域包括一个一级学科涵盖五个学科专业到设有一个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不再有明确的限定,气象学科发展迅速。自2011年以来,各高校自主设置了17个左右的二级学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拥有了一大批气象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及其他特殊荣誉获得者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与相关高校就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开展了大量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了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自2002年至今,中国气象局已先后与20所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三方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四川省政府共同支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此外,中国气象局携手各合作高校,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和气象局科技人才“双挂、双聘”工作;支持各相关高校教师围绕气象科学事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与高校共建大气科学学科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局校合作,中国气象局与各相关院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支撑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业务、科技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为教学实践与业务服务需求脱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实践经验。”宇如聪表示。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仍面临挑战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都做出部署,对提高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我国气象现代化体系。

  “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更离不开气象教育。然而,高校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全面支撑不断增长的气象事业对气象人才的重大需求。”宇如聪表示。

  目前,我国各高校拥有一级气象学科的高校偏少,特别是重点学科数量偏少,气象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对比其他学科来看明显偏少。此外,课程体系也不够合理,很难适应新时期气象学科发展需求。

  宇如聪表示,原有的学科安排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气象人才培养发挥了突出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学科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如在气象事业核心业务上急需的天气预报、数值模拟、大气化学、地球探测技术与应用、人工影响天气、卫星与空间天气等关键领域仍有不足。特别是气象工程和应用、气象经济等方向尚构不成完整体系,目前气象学科只有理学,没有工学,这严重制约了社会急需的气象工学人才的培养。

  宇如聪还表示,气象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也尚待完善,学科体系群体优势不明显。气象学科师资队伍规模有限、师资梯队结构不合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教学科研及在职培训等学科发展要求。气象学科壁垒较明显,各高校孤立地建设自己的学科,很难形成高校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难以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

  面临新形势,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目标、建设气象强国,气象教育任重而道远。而改革创新,则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完善体制机制 狠抓落实促发展
  今年2月,教育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新时期气象教育和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定位、思路和措施,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教育和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很高的政府文件。
  “这份指导意见对于气象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强局校合作具有指导作用。”宇如聪表示,“要围绕这个意见,狠抓落实,面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完善局校合作机制,深化气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气象相关专业和人才结构的优化,强化气象操作技能培养和实习实训,加强气象师资队伍建设和气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

  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气象学科建设上要下功夫,适时调整以气象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气象学科专业结构。”宇如聪表示,“要建立气象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建设重点学科,支持高校突出气象特色。”

  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离不开气象人才,要大力提高气象人才工作水平,增强高校气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完善气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适应期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宇如聪说:“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推进局校合作,引导各方科技人才资源,瞄准气象科技发展前沿,聚焦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各相关高校各具特色的学科优势,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在急需加强人才建设的领域联合开展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合作伙伴]    [联盟媒体]   [地方信息]   [友情链接]
版權所有 copy© 亞洲人居環境研究會
聯絡地址:香港幹諾道中139號三台商業大廈11樓
Address:Rm1101,11F San Tai Building No.139 Connaught Rd Central HongKong
中國大陸辦事處電話:+86-10-57811604 郵政編碼: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