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57811814

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时间” 需增强公众参与

距离今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只剩半年多时间,中国和世界各国从去年利马大会至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气候传播又面临哪些掣肘问题?对此,中国气候传播

距离今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只剩半年多时间,中国和世界各国从去年利马大会至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气候传播又面临哪些掣肘问题?对此,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4月8日向记者表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进入“新时间”,但在气候传播中,中国媒体和NGO仍存在公信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更多努力,增强社会与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014年12月举行的利马气候大会达成了关于继续推动德班平台谈判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并强化要在公约下,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政治共识,初步明确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所涉及的信息,为各方于今年年底巴黎会议前尽早提出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正式提交了国家自定贡献预案。

郑保卫表示,利马气候大会最终达成了一份4页纸的协议,这标志着从那时起到今年年底巴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进入了一个“新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和整个国际社会将会为落实会议协议的相关内容采取实际步骤。

2014年被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是“史上最热的一年”,而关键性的2020年时间节点已越来越近。郑保卫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中国和全世界需要共同关注和治理的一个紧迫问题,对此应当有一种“责无旁贷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具体到气候传播领域,郑保卫指出,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此前进行的公众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中,公众在对接受气候变化信息可信度的评价中,媒体和NGO的排位靠后,“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公信力问题”。

他分析,这些年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看边总结边提高的阶段。一些媒体常常是跟在外媒后面亦步亦趋,因而显得传播力不足、影响力有限、专业性不强、报道能力和水平偏低。

“我国媒体在今后的气候传播中,须注意采取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传播规则接轨的议程框架和传播策略,以逐步获得气候传播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在国内外公众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郑保卫同时指出,中国NGO同样有这方面的问题。许多NGO组织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也很有限。

他建议中国的NGO,包括设在中国的国际NGO机构着力向社会与公众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形象,尤其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除了积极倡导气候传播的研究和实践,郑保卫所在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还将在今年10月同耶鲁大学共同在美国举办第二届气候传播国际会议。

“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会议机制,能够聚集全世界气候传播研究领域的力量,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学术和理论支持。”郑保卫说。


[合作伙伴]    [联盟媒体]   [地方信息]   [友情链接]
版權所有 copy© 亞洲人居環境研究會
聯絡地址:香港幹諾道中139號三台商業大廈11樓
Address:Rm1101,11F San Tai Building No.139 Connaught Rd Central HongKong
中國大陸辦事處電話:+86-10-57811604 郵政編碼: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