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57811814

外媒:中国的气候变化承诺是认真的

中国正式宣布其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表明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立场的重大转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非常认真,并拥有必要的成功手段。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 英国

中国正式宣布其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表明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立场的重大转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非常认真,并拥有必要的成功手段。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 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6日报道:中国已经宣布未来6年减少对煤炭的使用。更令人惊讶的是,有迹象表明中国已在提前这样做。有专家称,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正在下降。同时,中国还承诺在2030年前修建的无碳排放发电厂数量超过目前的火电厂。所有这些都同人们的传统看法不同,一些怀疑论者鼓吹中国这个超级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中国消费的煤炭比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煤炭消费总量还要多,其正在经历一场尚未被承认的“绿色革命”。

新加坡《海峡时报》12月9日报道: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机组容量建设已开始领先于世界,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水力发电设备超过美国可再生能源机组容量的两倍。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还会继续增长。习近平主席在中美气候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将非化石燃料的使用份额提高至20%。中国这么做的目的是提高能源安全并遏制严重的空气污染,最终污染严重的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将降低。

中国气候变化承诺是认真的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博客网站12月8日报道:中国正式宣布其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表明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立场的重大转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非常认真,并拥有必要的成功手段,原因有三。第一,是否有迹象表明,中国认真对待气候承诺?从政治立场来说,承诺是由习近平主席做出的。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宣布气候承诺,也符合习近平最新的外交政策宣言。第二,中国实施既定政策的力度有多大?执行不力一直是中国改善环境的主要障碍。但中国政府执行首要任务的能力毋庸置疑。关键在于政治意志。第三,中国是否会作弊?尽管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人必定会瞒报或少报二氧化碳排放和煤炭消费量,但中央政府正在努力改进监控体系,这是中国实施所有气候措施的基础。

能源转型或将带来经济阵痛 德国之声网站12月7日报道:中国近期提出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煤炭首当其冲。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面临非常大的阻力,在贫困农村地区困难尤其大。本周,在利马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对煤炭的巨大依赖也是一大重要议题。美国花旗银行全球环境投资总监埃卡特指出,中国的煤炭政策对全球都有影响。他分析,中国的核电将快速发展,以平衡煤炭消费量减少后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还力图让其经济脱离以往高污染高能耗模式,转而注重于高科技以及新型制造业。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气候能源专员李硕指出,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正逐步脱离对煤炭的依赖,中国宏观经济对高排放产业的依赖也在减小。不过,能源经济的转型也将令河北等高污染工业地区经历经济阵痛。

减排承诺文本仍存诸多分歧 法新社12月9日报道:离谈判结束的时间还有5天,但各方在一项协议的关键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大会联合主席8日发布了两份反映各种不同观点的综合文件。美国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说,有关国家减排承诺的文本仍然是“有诸多分歧的话题”。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但是发达国家也指责中印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大量依赖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应对各国的减排承诺以及各国的承诺对实现气温变化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进行评估,各国仍有分歧。

印度《商业标准报》12月11日报道:利马气候变化谈判10日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发达国家一致要求谈判不能再谈及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坚持新协议应该致力于遏制气候变化。富国还要求巴黎协议应集中关注减排目标,不同国家负有区别责任应予以淡化。发展中国家集团反应强烈且迅速,包括巴西、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反对发达国家的上述观点。

各方围绕资金问题态度强硬 印度亚洲新闻社12月9日报道: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谈判开始前的一场双边会议上,印度环境部长雅瓦德卡尔同中国官员解振华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援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承诺。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2月7日报道:利马气候会谈进入最后一周议程,然而,谈判开始时的乐观情绪是否将标志最终达成遏制气候变化协议的迹象仍十分寥寥。会议开始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冲突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是否应强制减排以及富国应该向贫穷国家提供多少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冲突源于各国都坚持强硬的谈判态度。

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7日报道:富国究竟应该向穷国提供多少减排资金是利马会议上最富争议的问题。发达国家已承诺提供100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基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和很多最不发达国家抱怨称,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远远少于其2009年承诺的在2020年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限额。

协议法律约束力问题引争论 《澳大利亚人报》12月9日报道:2020年以后削减碳排放的协议是否应具有约束力,全球气候谈判就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印度已明确称其认为脱贫要比抗击全球变暖更重要。英国气候变化经济学家斯特恩称,协议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并不是巴黎协议取得成功的必然条件。斯特恩的观点与美中一致,但与欧盟和澳大利亚的观点不同。澳外长毕晓普说,如果巴黎会议上签署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那么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没有意义,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澳大利亚人报》12月11日报道:抑制排放是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在利马,种种迹象都表明早前阻挠达成全球协议努力的相同问题仍阻挠着巴黎协议的达成。中国已做出重要政治决策,承诺未来将采取行动。印度则表示不会让减排阻挡其消除贫困的步伐。巴黎的最后期限正在临近,而似乎不太可能使其减排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美均面临中央与地方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7日报道:中美11月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致并各自作出承诺,但美国共和党对此大肆攻击,声称中美双方的承诺对美国施加了太多责任,而中国要承担的责任却很少。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吉娜·麦卡锡对此反驳称,中国履行有关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需要中央政府立即采取行动,让地方政府与中央保持一致。麦卡锡表示,对于中美就气候变化达成的一致,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认为双方的义务不对等,“但我不这么认为”。麦卡锡这番言论凸显出应对全球变暖的努力部分取决于中美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印等国抗议新谈判文本 印度《商业标准报》12月9日报道:气候变化谈判部长级会谈在中印等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愤怒中开启。一场围绕着来自欧盟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联合主席如何修改谈判草案文本的争论令谈判在当天早些时候陷入僵局。印度和中国同其他多个发展中国家认为新谈判文本的内容依然继续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他们在8日早上发动猛烈抨击,对谈判文本的内容和联合主席的工作方式提出批评。


[合作伙伴]    [联盟媒体]   [地方信息]   [友情链接]
版權所有 copy© 亞洲人居環境研究會
聯絡地址:香港幹諾道中139號三台商業大廈11樓
Address:Rm1101,11F San Tai Building No.139 Connaught Rd Central HongKong
中國大陸辦事處電話:+86-10-57811604 郵政編碼:100081